好吧我承认我标题党了。你点进来,可能是好奇,也可能是焦虑,你可能是一个希望孩子更优秀的家长。我这篇文章既不贩卖焦虑,也不打鸡血,我只是通过谷爱凌现象,整理一个来自专家的分享,希望可以真正在教育方面帮助到更多的家长朋友。
“青蛙公主”谷爱凌最近可谓是火到天际,尤其是在 18 岁的她夺得奥运金牌后,全网沸腾。滑雪天才少女、SAT 1580 分、斯坦福学霸、坐拥无数代言的时尚模特,让她成为了”天花板“,也让她母亲成了”海淀妈妈“的天花板。
此外,冬奥美国花滑队华裔占了半壁江山:耶鲁大学、SAT 满分的陈巍(更新:刚刚也夺得金牌🎉),布朗大学、16岁完成高中学位的周知方,现年16、13岁就获得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的刘美贤,康奈尔大学的陈楷雯,其中三位来自湾区,也让很多人惊叹湾区华人已经“卷”到冬奥会了吗?
一时间媒体海量报导,让本来已经很焦虑的华人家长更焦虑了,”我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谷爱凌?“成了最近热议的话题。带着各种问题,我找我的朋友也是教育专家的 Ada 聊了聊。她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,在并不算长的教育生涯(十年出头)里已经培养出了几百个被常春藤录取的孩子,每次和她聊天我都会觉得”啊是我狭隘了“,”啊是我无知了“。
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聊天重点:
01/ 奥运金牌是教育的结果,而不是目的
媒体在讲谷爱凌的成功的时候,主要在强调那几个标签,“奥运金牌”,”SAT 1580 分“,”斯坦福”,”13 岁就参加成年赛事”等,都是有排名、有成绩、有量化的。你为什么成功了,因为你考上了排名极高的斯坦福,因为满分 1600 你考了 1580,成功是一种和别人的比拼。
这些本来就是有流量的东西,媒体报导这些无可厚非;但是从教育的角度,我希望家长不要被误导。这些量化的东西,是成功的教育的必然结果,而不是教育的目的。谷爱凌即便没有这些标签,也并不影响她的优秀。
就我们平时带的学生而言,最让所有老师喜欢的,觉得优秀的,愿意为其加班的,愿意为其做一切事情的那些学生,往往未必有那些量化的东西,而是一些品质(例如主动性、领导力等等),一些感受,一些对别人的影响力。当然最后他们往往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
02/ 做更好的自己,不是做谷爱凌
谷爱凌赛后在采访里说: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,我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,我只是希望可以享受我自己的生活。事实上我并不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,我觉得我自己在竭尽所能,也在享受整个过程。
有人说这是 Prep School 训练出来的结果。从谷爱凌赛后的采访看,我能感受出那是一个很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答案。
她很享受自己的进步,也享受身边所有的人际关系。无论是幸运也好,还是通过非常努力的争取也好,美好的东西不停地发生在她的生活中。并不一定是真的就是所有的美好都发生在她生活中了,而是什么事情发生在她生活中,她都认为是美好的。
因为她的天赋,加上她的这种特质,使她很轻松的就超越了一群人,然后这群人呢,就认为她是处心积虑的,才超越了他们的。但其实真的不是,人家就是轻轻松松超越你,既比你有天赋,又比你正能量,然后又很乐于去享受生活。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真实的状态,但是有些人不信那是他们真实的状态,他们认为你就是自己受了很多苦,然后吃了很多黄连,然后最后你表现出人前的就是漂亮的样子,但其实人家真的不是。
我不觉得他们(家长、老师)是引导孩子这样说话,我觉得是她经历的教育其实从最初就一直鼓励她做她自己。而且从大学申请的角度来讲,美国大学就是在找不同类型的人,永远强调 diversity (多样性),它就是想要不同类型的人,做他们自己,想要给学生一个”林子大什么样的鸟都有“的感觉,给学生这样的环境,它认为这样的成长才是对的。所以,即便是从功利的角度去考虑,也应该做自己,而不是做别人。
我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不用跟别人比,他跟他自己比较,是否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。如果他今天照着镜子,回想自己做过的事情,和刚过的这一天,如果他对自己都不满意,还有什么好跟别人比较的呢?
我希望他们每天都能养成一个习惯,去回顾自己这一天是怎么过来的,每个月回顾一下,每年回顾一下。是否满意自己的状态,是否有进步,原本不知道的事情,现在又知道了一些什么,然后去为自己有的这个进步去庆祝,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这样的心态。
03/ 美国教育“批量生产谷爱凌”是真的存在吗?
真的有批量生产,但不是批量生产谷爱凌,而是批量生产了一些勇于做自己的人,愿意保持自己的特点的人,批量生产了一些不需要别人的干预,就可以自我前行的人。
这么一些人,可能他走到任何一个方向,都会成功,只是体育赛事有更大的光环。
04/ 竞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家长需要克制
根据我们的经验,如果孩子不享受某件事情,有可能通过突击就是强压的方式出一些成绩,但是这个成绩会有一个瓶颈,或者是说孩子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快乐。
所谓”湾区卷到奥运会“,我个人的感觉就是,那些真正在最顶端的人,到了这个世界级比赛这个层次,真正站在领奖台最上面的这些人,他们没有跟谁在卷,他们就是最优秀的人。
无论是从体育竞技比赛也好,还是我们学生在上学也好,课后补习班也好,还是大家一起做一个艺术或科技的活动也好,我都觉得本质的东西,经常被人忽略。比赛最大的好处,应该是所有最优秀的这些人可以互通有无,可以增进彼此的认知,可以了解自己的边界,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突破曾经以为无法突破的瓶颈,而不是单纯的只有竞争。
所以我觉得教育,家长能够把这个心态摆正是非常重要的(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),不要只是以竞争的心态,而是以这种互通有无的心态,不是说我的孩子一定要把别人家的孩子压倒,要全胜,而是说让我的孩子跟那些,有一些方面比他强的人在一起,然后能看到别人的优点,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。
家长摆正心态,甚至重要于孩子,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,他们在年幼时就是被家长影响,而且是很根深蒂固的。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来咨询,就有家长一直在跟他讲:你申请大学的时候,爸爸妈妈有朋友在这个大学,有什么什么人在那个大学。但我一听就知道,他们这些朋友其实起不到关键作用的。但这个孩子就会真的很坚信地地坐在我面前说,嗯,XX,XX 这几个学校我是肯定能进的了。他觉得妈妈肯定能让我进去,我什么什么叔叔在这儿,我什么什么阿姨在那儿。我那时候那一刻我讲时候心里是痛的,你知道吗?你想想家长给孩子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响,我就觉得是一种很扭曲,很变态的东西。
05/ 家长的格局和想像力才是孩子教育的天花板
我是建议家长真的放开手,谷爱凌的妈妈就是一个有格局、很放开手的人。
有些家长会明说,学艺术赚不到钱,学体育会受伤啊,我不放开手,我就是保守;但是还有一些人是,他说我是最开明的家长,我同意让他去学,我也同意让他去练习一些体育项目,很小我就给他报绘画班呐,音乐班什么之类的啊,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我都让他做。但是然后最后到选大学的时候,人家说了艺术还是体育,不可以作为职业,只可以就是作为爱好,我们还是要选一些其他的专业的,我们还是要选什么计算机,这种就是假的开明。
这种做法就会让孩子”夹生“了,就是他都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,他就觉得说,哎,这是聪明的做法。但是你知道有些领域是,如果你不是全情投入的话,你就不会变成异军突起的那个人。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,是不是应该尽全力去做?
孩子年纪小,判断力不够强,所以家长带给他的,他认为大部分时候就是对的,就会留下这样的既有概念。我举个例子,我们之前做了一个火箭模型设计竞赛,那个竞赛队里面学生花了很多时间,学习如何设计火箭,然后学习运用那个软件去设计、计算、写 engineering notebook,这些在家长眼里这些是课业,他就非常支持。但是等到他这个火箭真正做出来之后,试发射的时候。家长说,哎不行,你不允许去啊,太远了,单程就要几个小时啊,双程的话大半天没有了,你还得上课呢。这其实就是不对的,你作为一个工程师,设计火箭的人,你无法看它发射,你无法去了解实地,看到它的瑕疵在哪儿,你就没有办法更好的思索,你如何改进你的设计。在家长的影响下,孩子可能会认为,就是哎,我可能可以把这部分省略啊,那这样的话,我可能还会在队里,我的名额也不会被取缔掉,然后还是可以在申请表里面不影响我的履历。他自然而然的就忘记了自己原有的初心,把享受过程变成了为了丰富我的履历而做这个事情。
06/ 鸡娃不如鸡父母?
虽然我不愿意这样说,但是从我最开始做这行的时候,前一两年,一些申请结果出来,看着一些学生毕业,我就已经有这种感触了:就是家庭背景,父母亲的事业,对孩子真的是太大的影响了。这些家庭资源好的孩子,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更多,是他随随便便就可以够得到的东西。
我觉得靠家里的资源是无可厚非,没什么不对的,我还想说,每个人其实在成长过程里面,他们其实都会多少有靠到其他人。而且我觉得我可能想要承认一点,就是确实是家里面资源好一些的,或者是说把家庭富足一些的啊,有条件的确实更容易出成绩,谷爱凌就是其中一个例子,她得有时间的自由,财务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,她才做得到开车四小时去练滑雪,如果一个人为温饱活着,然后一个星期打好几份工去供孩子的话,她不可能做到这个。
教育有两个重要组成:教育方法,和教育资源。我觉得教育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这里说的教育资源并≠钱,不是说有钱就更容易成功,就比如说,一个好厨师的孩子就特别容易懂菜品,因为他有资源,其实就是你想在某一个领域专精,那可能你家里人能带给你的这种资源就是很重要的。
【基叔补充解读:这也启发了我,发现和使用可以使用的资源,也是帮助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。不是所有家长都有钱有时间,但是多少有一些资源,如果可以和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,就可以造就一个更好的他。我认识大部分牛逼的船长,在这个领域已经可以被定义为优秀的,都是从小家里就送去钓鱼,或者爸爸本身就是船长的。】
此外,教育资源绝对不能说就成为他们成功的唯一原因,孩子自己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其实还有很多因素是你不一定能预测到的,比如可能是一个普通朋友,同学,老师,甚至是任何一个见过他两三面的人说了一句话,形成一个契机,都有可能会影响一个十几岁孩子的人生走向,他们努力的方向和他们的一些想法,在这个影响出来了之后,就很难改变。当然有少部分人思维很开放,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,那么他们本身成功的机率就更高。
07/ 我该送孩子去练体育吗?
大学当然喜欢体育好的人。体育是能够波及的人数极多,能够煽动起人的情绪和崇拜的最容易的一个领域。体育好的人,她在一个环境里就是很容易受欢迎,那这样的人也容易增加曝光度,所到之处会跟着闪耀起来,所以大学他也会特别喜欢这些观众多、曝光率高的经纪体育项目的运动员,对学校的知名度也是非常有好处的。而且体育它本身就是需要你的坚韧和正能量,所以这个特质自然就是被学校喜欢。
是不是送孩子去练体育,要分两件事来看,1)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有帮助 2)对孩子大学申请是不是有帮助。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。
我们的家长常常问的问题是,我的孩子打羽毛球,打网球,练武术,是不是对大学申请有帮助,如果从这个角度讲,他们指望用这个东西能够拿到录取通知书,那你没有非常出类拔萃的体育成绩、奖牌,是不可能的。但是你没有这个成绩就代表你的教育不成功,这孩子不成功吗?那也绝对不是的。人如果在体力上跟不上,也会影响其他的方面,生活、快乐程度,从生理的角度上来讲,人也是需要体育的,所以如果有喜欢的体育项目,当然是好的,完全鼓励。
有人说华人努力学习比搞体育容易成功,对吗?这个其实也分人,其实都不容易,每个孩子擅长的东西不一样。
从运动角度来说,华人比较擅长的是技巧性的东西,而不是对抗性的运动,比如说篮球想出成绩太难了,但是滑雪、跳水、高尔夫这一类的,靠技巧的体育项目,华人还是可以出成绩的。
还是建议家长不要混淆成功和拿录取通知书这两件事。
08/ 来中国上十天课,能在美国顶一年?
这个我持保留态度,因为和老师、同学、课程设置什么的也都有关系,不过如果单纯就是讲他这里面说的数学的话,那确实是国内教的这些数学方法是好的,是非常好的,很实用。
美国这边呢,我觉得他其实“差”一点的地方就是它真的是让你做你自己,所以就会有一部分人,可能你推一推他,他还是能进步的,但是因为你没有那样去勉强他或者强压他,然后他就没有了这个机会。
其实我觉得就好像发豆芽一样,你如果上面没有压那个板子去压它,那个豆芽就不可能粗壮起来,所以人我觉得也是需要一定的这个压力的和一定的推动力的,也不能完完全全的就是说你就不管他。
我前面说到的放手,不是说不管他,我说的放手是指他如果想做的这个事情,尽量去鼓励他,让他去做,然后支持他,给他提供这样的条件,不去成为他的障碍,但并不是说你完全不给他压力。所以我相信谷爱凌也是经历过很多压力的,但是那不代表她经历的是一个不开放式的教育,这是两个概念。
09/ 表扬努力,不表扬聪明
有篇讲谷爱凌教育的报导里面说,她母亲说了一句话,她遵从一个原则:表扬孩子努力,而不是表扬她聪明。这个原则也是我们一直向家长强调的。
我们平时见家长的时候,好多家长都还在帮孩子讲,说哦,他非常聪明,然后就当着孩子的面跟我说,这孩子有多聪明啊,他这次考他这个成绩不好,就是因为老师,这个老师他真的不喜欢哎,但是他每次考试的时候都还能赶超上去,他平时作业都非常非常好,就是一到考试不知道为什么不行,但是她特别特别聪明。私底下会跟这个家长讲,你不要再当着孩子的面说这种话,因为你,他都不敢承认自己其实没那么聪明了。面对现实,我觉得对家长来讲很重要,教你的孩子要面对现实,而且教你的孩子,即使他很聪明,但是 your talent without work is nothing.
最后提醒家长一定要在孩子享受自己的进步的时候,不要泼冷水,你可能觉得那是一个很小的进步,离那些所谓成功的孩子还有一个差距,但是,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最终你可以看到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在你看到她真的在尽力的时候,一定是鼓励,一定是要看到他的优点,而不是一直只盯着最后的那个量化指标。